绘画爱好者汪李俊在农耕画里找寻“乡村记忆”
1月29日,乡村记忆怀宁县在县美术馆举办的绘画画里“乡村记忆”农耕文化手绘作品展,活动旨在以手绘作品展览的爱好形式,让更多人重拾记忆、汪找寻留住乡愁,李俊珍惜今天的农耕幸福生活。据悉,乡村记忆本次手绘作品展将持续到2月16日。绘画画里
走进美术馆,爱好墙上一幅幅传统农耕工具和老式生活用品手绘作品线条细腻、汪找寻画面灵动,李俊耧、农耕犁、乡村记忆耙、绘画画里水车、爱好纺车、织布机、煤油灯等老物件图文并茂,向人们展示了传统农耕工具的历史渊源,传递着浓浓的乡愁,置身其中,仿佛让人瞬间回到了农耕时代。
“满室的作品,把我们带到了半个世纪以前,让我们产生了共鸣,产生了回忆。”来此参观的居民何海银说道。另一位参观居民丁利也感慨地说,通过这些作品深深地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
记者了解到,这次参展的150幅手绘作品是由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的一位绘画爱好者汪李俊老人历时两年半绘制而成的。汪李俊今年76岁,从小就爱好文学、书法、诗画,也曾从事施工图纸绘制等相关工作。
汪李俊告诉记者,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耕耘、畜养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年复一年,春种夏耕、秋收冬藏。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业机械的普及,这些农耕及生活的老物件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为了让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薪火相传,他深感责无旁贷。“古代的东西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用这个形式,精心把它们保留下来。”汪李俊说。
每一幅手绘作品里的农耕工具都很逼真,汪李俊老人用线条和图形立体呈现它们的外形外观,甚至把纹理和材质都表现出来。
怀宁县美术馆负责人何凤转说,连日来,前来参观手绘作品展的人络绎不绝,各个年龄群体都有,参观者从这些手绘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以及执着追求的精神。美术馆下一步还打算将这些手绘作品编成画册,结合每年进行的“书画进校园”活动,将农耕文化在校园中进一步宣传推广。
“乡村记忆”农耕文化手绘作品展让更多的人重拾记忆、留住乡愁,尤其让青少年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吃的苦、受的累,懂得饮水思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现场参观的学生丁然说:“我感受到了爷爷奶奶的劳动过程中的艰辛,也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也让我们留住了乡村记忆,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参观学生储紫玉说。(全媒体记者罗少坤通讯员朱能干)
(责任编辑:{typename type="name"/})